視頻:出去多進來少中國“移民赤字”嚴重  來源:上海東方高清
  中新網3月31日電加拿大《星島日報》30日社論文章表示,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面臨移民問題的雙重煩惱:本國人才與資金凈流出狀況經久不衰,外籍人士入境經商、從業並長期居留者也日多一日。中國由純粹的移民輸出大國,變身為移民目的國的趨勢已顯,但政府與社會皆未做足準備因應此中變化。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根據月初官方的披露,目前在海外的華人華僑總數超過6000萬人。這一數據的背後,是中國近二十年來在移民輸出國排行榜名次的急劇上升,是民間智庫報告中令人驚訝的849萬人“移民赤字”。
  這是大量中國人走出國門,另覓安身立命之所的生命印跡;而在中國本土,如今也有數以百萬計的外籍人士工作、生活,許多人更試圖在此定居,成為真正的“中國一分子”。這些外籍人士不僅來自中國的亞洲近鄰、遙遠的非洲國度,更有來自遭遇歐債危機襲擊的歐洲國家國民;不僅包括中國政府引進的頂尖科技專才與投資者,還包括兩手空空非法入境的底層淘金客。
  一“出”一“進”之間,應和著全球化互融互通的時代鼓點。然而,由於接納移民的大門長期緊閉,中國各級政府與民眾,早已習慣一邊驚呼國人移民他國的大潮勢不可擋,一邊固守“中國並非移民目的國”的思維定勢。
  但眼皮底下不斷演進的現實,卻一再提醒人們:中國正由一個移民凈輸出國家,變身為外籍人士心目中的移民目的國。相應地,中國當前的移民問題,也體現出明顯的雙重性:其一是如何避免人才與資金長期過度的凈輸出,而造成國內大量失血,危及經濟與科教業發展;其二是如何對待如過江之鯽般進入中國的外籍淘金、創業人士,如何吸引中國急需的各類外籍人才應對全球競爭,又將如何因應由此帶來的法律與管理問題。
  前者,涉及社會狀況的整體改善,不僅包括通過法制化與反腐等手段,構建廉正、透明、高效的政府,還包括食品安全、環境質量、醫療養老、教育水平的提升,社會開放、包容、民主、自由程度的不斷增強。後者,則關乎制度重構與觀念轉變。
  中國的移民法立法進程延宕十年,至今未列入立法規劃。作為吸納移民重要步驟的綠卡制度的正式實施,則始於十年前頒佈的《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》。但十年間,中國綠卡發放主要針對國家引進的高端人才或投資者,年均發放量僅兩百餘張,以致被戲稱為“全球最難申請的綠卡”。
  近年海內外籲請北京改變移民政策,吸引人才流入的呼聲漸響,中國國僑辦新近釋出信號,爭取放寬外籍華人申請中國綠卡的限制。這是官方針對僑界長期反映中國綠卡門坎高問題的正式響應,雖不乏春意遲來的遺憾,仍為部分長期奔波於入籍國與母國之間,困擾於居留及身分認同問題的華人,帶來萌動的希望。
  但面對中國人才與資金凈流出日益加劇的現實,不少學者仍認為,即便北京很快放寬外籍華人申請綠卡的條件,也僅是針對外籍華人這一特定人群,不足以全面因應全球人才、資金爭奪戰的挑戰。
  中國綠卡不僅發放範圍過窄,申請門坎也過高,條件繁多,不少規定卻語焉不詳。另一方面,綠卡含金量不高已屢遭詬病。官方2012年底宣佈給予綠卡持有者準國民待遇,但許多外籍人士持綠卡到銀行、證券公司、酒店、機場等處辦理業務或消費,仍不時被拒或遇阻,凸顯社會對中國綠卡的認受度嚴重不足。開門接納優質外籍人士永久定居甚至歸化,不僅是衡量一國開放度的重要指標,於一國發展有利,也被視為彰顯國家氣度與胸襟的自信之舉,更能通過加深民間經濟、文化等交流增進國家間的交往與互信。
  唐朝詩人王維曾以“九天閶闔開宮殿,萬國衣冠拜冕旒”的精彩句子,形象描摹出大唐海納百川的恢宏氣象。中國的廣州、泉州等地,至今仍保存有唐宋時期異邦民眾在華定居形成的“蕃坊”與“藩客墓”。當前外籍人士叩關中國,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時代潮流所致,且看中國政府與社會如何轉變觀念,調整策略與心情,做出利人利己的應對。  (原標題:華報:成為移民目的國 中國準備好了嗎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wnghohhpcu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