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暢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1月06日11版)
  有人用“多事之秋”來描述當下的中國新聞業,21世紀網因涉嫌新聞敲詐而群體陷落,“新聞聖徒”由此身陷囹圄,沉寂多時的《新快報》記者陳永洲事件傳出最新消息,卻是法院一審宣判因受賄罪獲刑。媒體醜聞產生的“愁雲慘霧”尚未散去,人們討論互聯網新聞“門戶時代”還能堅持多久的時候,新浪網總編輯陳彤離職被視為“標誌性事件”,與此同時,“紙將不在,報焉能存”的“報業黃昏”之說似乎成為共識。
  一片哀傷,幾多迷離。在網絡信息大海的迷霧中航行的新聞人,是否還珍視和能夠識別那盞若隱若現、曾經激勵了無數新聞夢想的專業航標燈?有人說,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,是職業記者的天堂,作為記錄者,我們目睹著眼前發生的改變:飛快的高鐵、崛起的城市、日益加速的生活節奏,在平靜而漸進的經濟社會改革背後,是前所未有的國家社會面貌的巨變。作為守望者,在關註變化的同時,我們又不能不將目光停留在“人”的身上,這裡,每天發生著太多故事、太多悲歡,使我們明白守望心靈、撫慰痛苦比記錄輝煌有著更為深沉的現實意義。
  曾經,“與時代同行”是一個充滿浪漫色彩的說法,描繪著新聞人記錄事實、影響今天的職業自豪。而今,現實冷峻,浪漫不再,聲譽逐漸走低,這個行業應該怎樣開創屬於自己的燦爛未來?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烙印,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悲歡。公眾普遍為“打老虎”、“滅蒼蠅”的反腐行動叫好,各地頻繁傳來高官落馬、貪腐窩案被查的消息,曾經風光一時的政界人物、商業明星紛紛因為權錢交易和幕後勾結而付出代價的時候,誰能指望有著鮮明時代特點的新聞業能夠獨善其身?與不良政商勢力走得很近,利用手中的報道權、監督權謀取利益,一些新聞人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。
  曾經,“記者永遠在路上”是一個充滿理想色彩的表述,表達著走遍世界、四處奔波的人生苦樂。而今,進入了“人人都是記者”、“到處都是報道者”的自媒體時代,網友拍攝現場照片比職業記者更便捷、更快速,當事人的網絡直播比任何傳統媒體的跟蹤報道更直觀、更有震撼力。雖然,我們可以解釋,傳統媒體的記者更具“專業性”,他們描述的事實更客觀、更具公信力,然而,在網絡時代里,已經沒有人指望只靠記者的一雙眼睛去觀察世界、見證歷史,信息碎片拼湊起的完整事實,似乎更符合網友的口味和習慣。記者職業,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。
  記錄時代的人,最知道時代的風光與局限。守望社會的人,也更加瞭解社會的冷暖與無奈。曾經懷抱著家國情懷和新聞理想的媒體人,如今仍然體會著與時代、公眾和國家“同命運,共悲歡”的職業情感。記錄歷史,我們也融入歷史,影響今天,我們也融入今天。在解決社會難題的道路上,我們既有歷史的光榮傳承,也有面對未來的嶄新勇氣。不管科學技術如何進步,以新聞貢獻社會的基本價值從未消失,推動社會進步的職業使命不曾改變。在海量信息和社交媒體越來越發達的時代里,我們重溫屬於自己的新聞夢想。  (原標題:在時代變遷中重溫新聞夢想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wnghohhpcu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